今天是:

关于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推荐对象的公示

时间:2024-06-24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 中共河南省委老干部局关于做好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工作的通知》(豫组通〔2024〕28号)和《中共新乡市委组织部 中共新乡市委老干部局关于做好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工作的通知》(新组通〔2024〕8号)要求,全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坚持标准、精心组织,严格程序、认真把关,扎实开展评选推荐工作。在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逐级推荐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经过认真遴选评审,报市委领导同意,确定了我市拟推荐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对象名单。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现将我市拟推荐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对象名单及其先进事迹予以公示。

一、拟推荐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表彰对象(共1个)

卫滨区飞机场社区“老娘舅”矛盾调解工作室

二、拟推荐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对象(共2名)

1.吴新德  延津县原农业局局长

2.吴长华  封丘县人大原副主任

 

公示时间:2024年6月25日至7月1日。如对推荐对象有异议,请于公示期间通过电话、邮件、信函等方式,向市委老干部局政治待遇科反映(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反映问题应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签署真实姓名并提供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373-3050950

来信地址:新乡市红旗区平原路331号市委老干部局政治待遇科

邮政编码:453000

电子邮箱:xxlgbjzzdyk@126.com。

 附:先进事迹简介

                                                                    

                           中共新乡市委组织部

                                                           中共新乡市委老干部局

                                                                2024年6月24日





 助力基层治理  彰显银发担当

卫滨区铁西街道飞机场社区“老娘舅”矛盾调解工作室先进事迹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铁西街道飞机场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于2012年成立“老娘舅”矛调工作室,由在辖区居住的27名老干部、老党员组成。近年来,“老娘舅”矛调工作室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群众当成娘家人,把群众的事儿当成娘家人的事,将人民调解工作与普法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源头预防和排查调处化解同步走,逐渐形成“小纠纷不过夜,大纠纷及时处理,突发性纠纷第一时间介入的工作特色,助力社区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创新调解方法,解决好居民的“难心事”

飞机场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辖区居民有3600余户,人口7000多人,由于辖区面积大、人口多,群众间的矛盾纠纷易发多发。“老娘舅”矛调工作室迎难而上,在长期的矛盾调解工作中,总结出一套“5+5”老卢矛调工作法和“五老”六员纠纷化解工作法,成为化解纠纷,解决群众难心事的有效方法。地处卫滨区西华大道的新迪小区有36户居民,因受到附近新建高层建筑的影响,光线不好,住户意见很大。该楼居民找到“老娘舅”矛调工作室来调处此事,工作室负责人卢运道了解事情原委后,带领老娘舅们冒着炎热的天气,深入一家一户,苦口婆心、耐心细致地做群众思想工作。经过多次协商、沟通,矛盾双方各退一步,签订了补偿协议书,为居民挽回经济损失30多万元,同时,也避免了一起集体上访的重大上访案件。2021年在东工房老旧小区改造拆违工作中,老娘舅们逐户统计每户违建群众的具体信息,并率先垂范,“老娘舅”矛调工作室成员、原新乡铁路防疫站主任郭文学带头拆除自家违章建筑,然后再与违建当事人反复沟通,耐心说服,促使拆违工作顺利推进,东工房小区共拆除违章门面房2000余平方,实现了道路扩宽4米,打通了消防通道,排除了安全隐患。

情系群众冷暖,办好居民的“暖心事”

“老娘舅”矛调工作室在长期的矛盾调解中与社区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居民们从心眼里把老娘舅们当成了主心骨,大事小情都愿意找老娘舅解决。老娘舅们也把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凡是涉及民生的事,他们都会不辞辛苦,把好事办好。为了解决辖区困难群众就医难问题,“老娘舅”矛调工作室积极和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沟通,联手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与需要医疗救助的困难家庭和个人建立了联系制度,为他们提供低价优质服务,并免费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残疾患者提供10项化验体检项目,受到群众一致赞扬。2022年底东工房小区改造结束,集中供暖成为小区居民最大的期盼。“老娘舅”调解团队的资深金牌调解员、原郑州铁路分局离退处新乡工作站支部书记部王喜斌了解到具体情况后,配合社区多方走访施工单位和周边庭院居民,了解供暖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作为居民代表与社区多次调解施工方与郑州铁路部门关于热力交换站的选址和建设问题,施工进度得到保障,集中供暖得以如期实现。小区居民将“雪中送炭情似海,三冬热阳暖人心”的锦旗送到社区,表达了无限的感激之情。

参与网格管理,调处好居民的“琐碎事”

“老娘舅”们与社区居民朝夕相处,每天面对的是居民之间鸡毛蒜皮的“琐碎事”。为了调处好群众的“小、急、难”问题,“老娘舅”矛调工作室积极参与社区的“3461”网格服务机制,按照“网中定格、格上定人、人上定责”要求,组织老娘舅们积极认领责任区,明确责任田,群众随时“呼叫”,网格随时“响应”,让各类小矛盾、小纠纷及时消化在网格内。如:某户养犬,随地便溺,叫声扰民。邻居不堪其扰,劝说未果,矛盾产生。事情经老娘舅们耐心劝解,狗狗被妥善处理,纠纷即刻化解;某号院一居民,杂物堆在过道里,影响了他人通行。于是,邻居也搬出家中杂物,算是“以牙还牙”。邻里发生口角后,老娘舅们很快到场,经过耐心劝说,双方各自清理,重新言归于好;一对小夫妻,小伙儿打牌有些多,媳妇儿一气回了娘家。小伙赶快去找“老娘舅”。老娘舅教育几句,小伙儿当场认错,并且写下保证书。媳妇儿转气为喜,事情马上摆平。这样的事在飞机场社区每天都在发生,自2012年“老娘舅”矛调工作室成立以来,经过老娘舅们调解的各种矛盾纠纷就有20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真正做到了“琐事不出楼,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社区”,矛盾纠纷不上交、就地进行化解,筑牢了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开展普法宣传  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

加强社区法治宣传、提高居民法律意识,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治本之策。为此,“老娘舅”矛调工作室多措并举,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针对社区居民对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了解不多,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运用法律去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况,“老娘舅”成员、从公安系统中退休的老干部程建忠积极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专题宣讲,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详细给居民解读相关法律知识,现场为社区居民“开方抓药”。为做好社区妇女、未成年人的普法宣传工作,“老娘舅”矛调工作室协调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工作人员,利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特殊节日到社区进行宣传,提升社区妇女和未成年人对法律服务的知晓率,从源头防止此类矛盾的发生。工作室还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建起“社区法治漂流书屋”,通过社会企业捐助等方式,筹集2万余元为书屋配置法律图书1千余本,为居民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扫黑除恶宣传手册》《法律明白人宣传册》等宣传资料500余份,免费发放普法手提袋、法治围裙200余个。这些宣传举措,对净化社区风气和维护社区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老娘舅”矛调工作室的真心付出和为民情怀,硬是让一个让人头疼的“老大难”社区,蝶变成了平安和谐模范社区。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老娘舅”们也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首届平安之星”“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河南省人民调解能手”、“新乡市金牌人民调解员等荣誉。2023年,该工作室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工作法,入选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三零”创建工作先进典型。人民网拍摄的《“枫桥新故事”系列纪实:有事就找“老娘舅”》引发其他媒体纷纷转载,“老娘舅”助力社区平安建设工作的事迹也广为人知,获得无数网友点赞。

 

永不褪色的布衣局长

延津县退休干部吴新德先进事迹

 

 现年85岁的吴新德从原延津县农业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服从组织安排,担任延津县老科协副理事长、县农技推广研究员。退休以后的吴新德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退休26年来,他身不离土地,心不离农民,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 充分发挥所学技术专长,帮助农民致富,促进农业增收,被农民称为“永不退休的布衣局长”

深入田间地头 广授农业技术

吴新德退休以后,一心一意扑到为农民服务工作中,一年365天,他有200天奔走在田间地头,为普通农民、贫困户、种田大户以及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讲授科技种植知识。他讲农业技术,会照顾到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他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书本的名词乡土化,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把难记的名词口语化,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有人问,玉米啥时候追肥好?吴新德张口就来:“一次追肥一尺高,二次追肥齐了腰,三次追肥长毛毛。”“为啥俺在夏季套种花生时,花生苗长不壮,结的果少?”问者一脸迷茫。老吴告诉他,“棉衣不脱,种子不剥”。原来花生属于热带作物,花生种子剥壳一定不能早,点播前10天剥壳即可。听者一脸惊讶,围观的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以前家家户户都在冬天农闲剥花生种子,原来一直都是错的。讲小麦如何取得丰收,老吴编了顺口溜:小麦丰收三件宝,株多穗大籽粒饱,三要素协调好,小麦丰收跑不了。有个农民反映,地头花生叶片发黄,打硫酸亚铁也不见效。他接过来话,“不知道花生为啥黄,就是打硫酸亚铁也白忙。”农民笑了,他也笑了,补充说,花生叶黄,主要是点种后被拖拉机碾过的原因。等收割完麦子再点种,就把问题解决了。吴新德讲课深受农民欢迎,群众听不厌学不烦。26年来,他走遍了300多个乡村,累计授课1000余次,听课人数达10余万人,免费发放各类科技资料15万份,赠送光盘300余张,科技书籍1000余册。先后对5个乡镇、1000余名扶贫对象进行了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成立了3个专业合作组织,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开展定向帮扶,促进群众致富

除了广授技术,吴新德还有专门的帮扶对象。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吴新德的建议和指导下,把秋季作物玉米换成了板蓝根,实现收入翻倍,现在的合作社发展到了四万亩的规模,成为省级示范社。他指导农户进行“粮改”,改商品粮为种子粮,改普通麦为优质麦,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麦优良种子田已达45万亩,这样农民卖一斤小麦,可以多赚两毛钱,每亩多收200元,每年全县可增收9000余万元。有一次凌晨2点钟,他在睡梦中接到帮扶户靳爱兰的电话,说她家六亩半地的小麦不出苗,犯愁到睡不着觉,全家的生活都指望这六亩半的小麦呢。天刚蒙蒙亮,吴新德就下乡赶到了靳爱兰家的地头,查看后发现是因为下雨土地板结了,他告诉靳爱兰:“赶紧拿耙子耧耧地”。几天后,靳爱兰欣喜地给吴新德回了电话,“麦苗现在出得又齐又好,总算能睡着觉了!”收麦的时候,她家小麦的产量达到了一亩地1200斤。吴新德常说,“咱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用一己之长助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是我一辈子的奋斗目标。”

道德情操高尚  彰显党员本色

搞三农,已经成为吴新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吴新德常说,到农民中去,是他幸福的源泉,是他快乐的法宝。1000多场课,他坚持分文不收。老乡留他吃饭,他婉言谢绝;一辆骑了多年的电动车是他的交通工具,只要群众有需求,他马上出发;没有任务安排时,他喜欢悄悄走到田间,专门到人堆里去,听农民说什么,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帮农民解决问题,得到一句“谢谢”让他最满足;吴新德下乡,总是把自己的手机号或微信号留给群众,群众遇到啥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有一天,他到胙城乡给农民讲课,回来的路上,他被车撞伤。在昏迷的3天里,他的手机有33个未接电话。他刚刚清醒,就第一时间一一回复,把医生嘱咐他好好休息的话抛在了脑后。他说,都是群众来咨询问题的,不能失信于群众,你失信了,以后群众就不理你了;一次,他去邻县讲课,走到半路,突然一阵狂风暴雨,一棵树翻倒在路中间。等吴新德和司机挪开树木,浑身都湿透了。李庄群众看到浑身湿透的吴新德没有爽约,深受感动。吴新德说,延津下雨了,封丘的群众不知道,你说来而没有来,下次谁还相信你?很多人不解地问,你帮助了那么多人,收下一点感谢是人之常情呀?吴新德回答说,我只记住一条,不能给农民找麻烦。这句吴新德的人生信条,让那些不理解的人慢慢理解了,并由理解上升到敬佩。

吴新德把一片赤诚之心献给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他牵挂的农民,用最坚实的脚步,走到了群众心里。《人民日报》《中国老年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纷纷刊登他的感人事迹。曾荣获中国老科协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国家科技部、中组部2023年联合将他的先进事迹拍摄成电教片,作为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教材播放。

 

莫道夕阳晚    余热鉴初心

封丘县老年文体委执行主任吴长华同志先进事迹

 

在封丘老年文化活动的战线上,活跃着这样一位老人,他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资历深厚,却随和开朗、平易近人;他退休十余年,却退而不休、老而弥坚,用一腔热忱抒写了一名古稀老人服务社会、回报人民的忘我情怀。他就是封丘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封丘县老年文体委执行主任吴长华。

吴长华同志出生于1948年12月,大学文化,1969年4月参加工作,1971年7月入党,曾先后担任封丘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人民政府副县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于2009年光荣退休。

  作为一名有着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干部,每天读书、看报、看新闻已成为他几十年雷打不动的习惯。他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他曾说:“共产党员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永葆本心,才能永远和党在一起。”

 

岁老根弥坚  银发再生辉

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吴长华时刻关心着封丘发展,积极为建设美好家乡建言献策、奔波忙碌。封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基础和文化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文化场地不足一直是制约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短板。当他听说要建设李庄新区时,便向有关职能部门建议,奔走呼吁,在设计规划时要考虑群众文化广场建设,并请他们向上级多反映情况、多申报项目。通过多方努力,李庄镇新区文体广场项目已于2018年底投入使用,占地1500平方米,总投资60万元,可容纳800余人休闲娱乐。2021年初,当他了解到县城人民公园健身器材不足时,他主动找到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共同探讨具体解决方案,连续多个晚上睡不好觉,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通过争取福彩项目,全县共投资150多万元,安装公共健身器材126件。看着健身场地上休闲健身的群众满脸喜悦,他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熟知他的人都知道,他勤勉敬业,做事爱较真,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要么不说,说到就要做到”。吴长华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桑榆润丘地  夕阳映黄池

岁月虽逝志犹存,豪情犹在笑人生。按照组织安排和推选,吴长华同志于2016年担任封丘县老年文体委执行主任。上任第一天,他便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指导各乡镇建立和完善老年文体活动组织,并构建“文体委+专委会+站点”交叉联动的老年人活动矩阵。

吴长华采取“两头抓”的办法,稳步推进封丘县老年文体活动事业的发展。一是抓培训。他高度重视梯队建设,坚持把培训骨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把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战斗力强的骨干队伍。每年都要组织二十多期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各式太极拳、健身气功、空竹、广场舞、健身秧歌、柔力球、健身球等。他还主动联系邀请省、市的教练前来封丘指导授课,每次培训班他都亲自参加,并对培训班提出具体要求,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二是抓“推广”。每逢劳动节、重阳节、国庆节以及全民健身日、全国太极拳日等重要节日和活动日,他和同事们都会组织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做到全年活动“不断线”,使全县老年朋友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同时,他还组织各专业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及外地的专业比赛和交流活动,屡次获得优异成绩,封丘县老年体协连续8年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他的带领下,封丘老年文体活动站点由十年前的几十个增加的现如今的两千多个。

 

退而乐奉献   太极谱新篇

王林修是李庄镇村民,四十年来一直胯部疼痛,去过郑州、新乡等多地医院治疗,没有明显好转。2021年,吴长华带领老年太极拳专委会来到李庄镇举办新编国家简化太极拳骨干培训班,王修林积极报名参加培训。经过两年多的锻炼,现在抬腿了弄啥了也都可以了,病情得到好转。吴长华总是身体力行带动周边人,像王林修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现在都成了老年太极拳专委会的骨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吴长华的带领下,老年太极拳专委会先后在留光、李庄等8个乡镇举办新编国家简化太极拳骨干培训班,培训人数达700人次。每到一处,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吴”。如今,全县老年太极拳站点已增设至126个,参与人数5000余人。国家太极拳专委会对封丘县太极拳的普及推广给予积极评价。目前,封丘县申报“太极拳之乡”称号已通过国家、省、市三级老年体协太极拳专委会审核。

志高山可拾,余热冲霄汉。近年来,吴长华同县老年文体委一班“老黄忠”,从没有停下奉献的脚步,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把全县的老年文体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全县健身站点、健身队伍、文化体育设施,由“星”、“点”渐成“星罗棋布”,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文化体育生活。他们正以热血和行动向社会传递着温暖,为封丘老年文体事业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