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事教师职业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也可称为是教育的幸福,这种幸福首先体现在教师的劳动。做教师虽然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谋生手段,但在谋生的同时,又在自己的岗位上播洒爱心,施展才能。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学业进步,进而对社会做出贡献,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互动中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职业所难以得到的一种青春常驻、活力永存、平和而又充实的人生幸福。
教师的这种幸福,带着某种人生的诗意。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与“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德性生活之乐相并列,而称之谓“三乐”,表明孟子作为人师对自己职业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同时,这一肯定也明显含有对教育劳动的精神审美意蕴。
早在我国唐代,韩愈在他的《师说》一文中就对教师的作用作过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由此可见教师的作用之大。
再品味教育家对教师的称赞,会有莫大的幸福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再高尚的了。”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说:“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
一位教师对自身职业幸福感的认识与体味是有条件的。他只有摆脱单纯职业感的束缚,不把教书生涯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像孟子那样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他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并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青春的力量。这说明,教师只有抛弃了一切世俗的、外在的各种杂念,沉浸在恬淡人生、超脱潇洒的艺术创造过程之中,才能真正体味到自身职业的幸福。
教师幸福的另一面是教师的劳动在人的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孕育着伟大,无论是伟人,还是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都不曾离开教师的培养,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可以离开教育而使自身的文明得以发扬拓展。当今,以经历磨难而屹立于世界,并在思想、科学、商界诸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以色列民族,对教师有着特有的认识。他们认为,在发生大火或其他灾难时,如果只能带走一样东西,这种东西不是珠宝,而是书本;如果只能救一个人,这个人不是自己的亲人,而只能是自己的老师。教师能够被世人视为胜于亲人,还不足以让教师感到幸福吗?
有人说,教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更有人说,教师像人梯,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他们愿让学生们踏着自己的肩膀攀登。
教师的脚下有三尺讲台,有属于他们的三尺“领土”,为了这块“领土”,共和国付出了代价,教师付出了代价。教师深知这块“领土”伟大的外延和神圣的内涵。教师就是站在伟大之上、神圣之上的。所以,一走上讲台,他们会觉得自己神圣了,伟大了,幸福了。他们拥有一双双求知的的眼睛,在他们的眼里,这每一双眼睛都是一片蔚蓝的天空;每一双眼睛都是一篇美丽的童话……
作为教师,他们有时也会感到渺小、庸俗甚至丑陋:那是从讲台上的神圣里走下来,路上邂遇做了老板、经理的亲友、同学开着奔驰、宝马悠闲潇洒的时候;那是从黑板的庄严里走下来,路过星级宾馆的时候;那是从粉笔的洁白里走出来,有时因为一毛钱和菜贩讨价还价的时候……不过,这种渺小、庸俗、丑陋仅仅是暂时的,一走上讲台,他们又神圣、伟大、幸福了。他们可以和阿凡提一起,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走向“荷塘月色” ,走向“桃花源” ;从杜甫的茅屋走向“春江花月夜” ,走向“春暖花开”……走向祖国的繁荣昌盛!所以,他们挺直腰板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屈原的爱国思想,讲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讲闻一多的拍案而起,讲改革开放、民族振兴,讲共和国气吞山河前进的步伐,讲习近平让祖国强起来的新时代,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难道不是莫大的幸福吗?!
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她的绿荫的。在教师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但人才的涌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是教师幸福取之不竭的源泉!
作者:王贞纯
原工作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