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早已闻名中外。五位壮士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 视死如归,舍身跳崖的壮举,表现出他们崇高的高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五壮士之一宋学义是沁阳人,跳崖后被树枝掛住,幸免于难。全国解放后到处寻找他,他是怎样被我寻找到了呢?
1941年秋,日军华北司令部集结重兵,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9月24日,驻扎在狼牙山周围界安、龙门庄、北楼山、管头一带的敌人约3500多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数路向狼牙山发起进攻。当天,驻扎在狼牙山的八路军,在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以后,决定留下宋学义所在的七连六班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25日,他同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福才、胡德林进入阵地后,乘着夜色,把手榴弹捆成捆,以弹代雷,埋于山腰各处,然后分别隐蔽起来,放冷枪把敌人紧紧咬住,引向棋盘陀顶绝路,胜利地完成了牵制敌人的光荣任务。最后,宋学义等5名战士,在打退日冦四次猛烈冲锋, 消灭了100多敌人后,弹药用尽,又纷纷搬起石头砸向敌人,掷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砸毁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三位同志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宋学义腰部受重伤。
1941年10月18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署训令,将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葛振林、宋学义等5人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这就是"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我们耳熟能详,但很多人却不清楚五壮士中的宋学义之后发生的故事。
吾今已87岁,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在最近一次红色教育活动中,我再次接受沁阳“宋学义纪念展”之邀,向大家讲述了我于1951年秋末,寻找"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经历。让大家更加详细地了解那段历史,也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中宋学义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高尚风范。
(一)
1951年我16岁,于平原省新乡革命干部学校毕业后, 被分配到沁阳县政府民政科工作,县政府驻在城东街路东天主教堂 (现市政府驻地) 。当时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经济恢复等工作千头万绪, 而工作人员却很少。县政府只有一名县长, 各科室也都是一名科长、两三个科员。人少事多,往往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虽然当时交通条件、通信设施都很落后,但大家都在一个政府大院里同吃同住。科长、科员同室办公,工作效率很高。我身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共青团) 、共产党员培养对象, 更是踌躇满志,一往无前。
10月下旬,我刚刚参加完农村为期 三个月的“镇反”工作,回到机关上班没两天,民政科长张光甫同志(后调河南省统计局),便马上又交给我一项紧急而又光荣的任务——寻找“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同志。
一天上午, 同在民政科办公的张科长,来到我的面前说:“贺兆!李华馨县长 ( 后调北京市) 不久前参加中央华北县长会议回来后,带来了寻找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任务。据说,宋学义是沁阳人,你将手头其他事暂且放一下,抓紧时间,在全县军队转业、复原军人中查找一下。”“好!我马上就去做。”我接受任务后,心情非常激动,随将刚刚着手筹建人事科的事,暂停了下来,投入到查找工作中去了。
“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我也听说过,但却从未想到过壮士宋学义会是我们沁阳县人。于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想着该如何来完成这一任务。宋学义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是个抗日英雄,如果真的是我们沁阳县人,政府里的老工作人员应该有所耳闻。所以,我首先分别找到几位资历较长的县政府秘书赵一、财政科长程福文、文教科长张晴岚、工商科长杨振兴等,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宋学义, 结果无一人知晓。接着我又翻阅了全县转业干部和复原军人档案及名册,也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此时,令我有点疑惑,难道宋学义不在沁阳?带着这个疑问, 我用县政府仅设的一部叫人电话,先后给全县五个乡的民政助理员分别通了话,让他们积极协助,在农村查找。虽然全县都发动了,但我并没有停止查阅相关资料。最后,我在逐一查阅残废军人复员名单中,终于发现了宋学义的名字,他是北孔村人,顿时喜出望外。
宋学义是在沁阳刚刚解放才两月的1947年9月,隐秘回到故乡的。当时,全国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焦作、新乡、郑州等地尚被敌人占领,社会很不稳定,人事档案极不齐全。残废军人复员名单中,除去姓名、年龄、籍贯、入退伍时间和残废等级外,无有任何与狼牙山战斗有关的内容。遂使我在心中产生了几分茫然,脑子在想:“此人会不会重名重姓?仅此也难以断定他就是组织要寻找的壮士?”。
可是,总算查找到了宋学义的一些重要线索。下午,便将查找情况,向张科长做了口头汇报。当时张正在写工作报告, 他立马放下笔杆子说:“很好!咱们快去给李县长汇报吧!”我俩便一同来到相距二三十步之遥的李县长办公室。李在批阅文件,看到我们后,让我们在他的办公桌前坐了下来。张科长说:“李县长!你交待查找壮士宋学义的事,让张贺兆查找到点眉目了, 给你汇报一下。”“好,说吧!”县长说。我便将几天来查找情况,认真做了汇报, 并将相关宋学义的残疾军人登记表, 呈给县长看。县长听了我的汇报,并看了残疾军人登记表后,高兴地说:“此人就是我们要找的宋学义,可能不会错!但一定要见到宋学义本人后,才可以完全确认。”
我们当即决定,马上派员代表县政府登门面访。
李县长接着说:“当前全县百业待兴, 诸事急办, 但寻找宋学义的事一刻也不能拖!”他说:“光甫科长正在解决全县灾民如何安全过冬问题,贺兆你既然上手此事了,又找到了重要根据, 就一办到底吧!明天上午,你呌着秘书科陈由让(时任科员,后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一同来到我这里,再给你们交待一下……。”张科长说:“好吧,就照李县长指示办。”此时,通信员已将大伙上的晚饭,给县长送来了,我俩便匆匆离开, 同去伙房吃饭了。
在晚饭场上,我到处找不到陈由让,问秘书科另一位科员李艺勇,说陈下乡了。我将县长指示告诉李后,他答应马上通知陈回来。
11月2日上午,陈由让早早便来到了民政科。见到我后,我将县长指示转告了他。陈说:“好吧,咱们去见李县长吧!”当我俩一同来到李县长办公室后,正遇两位同志在汇报工作, 县长示意我俩坐下稍等。一会儿人家走后,李县长让我们靠近他坐下。说:“今天交给你们二人一项重要而又光荣的任务, 就是代表县政府,登门面访“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同志。”他说:“新中国成立了,党和国家没有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流血牺牲的英雄们。现在全国都在寻找英雄烈士,在他参加中央华北县长会议上,华北局正在寻找参加河北省狼牙山抗日战斗的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同志,并说宋是沁阳人,要我们尽快寻找到他。”又说:“贺兆已经查找到宋学义是北孔村人,你们二人代表县政府,赶快到北孔村去一趟,登门慰问, 核实确认……”。我们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后,我说:“保证完成任务,明天就出发。”
(二)
11月3日早饭后,我俩便从县政府出发,向县城西北十里外的北孔村走去。出西门,行走在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弯曲小路上。时值经济恢复时期, 生产力还很低下,快“立冬”了,小麦播种尚未结束。在广阔的田野上,翻身后的农民熙熙攘攘,欢声笑语, 或在播种小麦,或在收刨红薯,一片忙碌景象。
我俩既肩负寻访英雄之荣任, 又胸怀崇敬英雄之热望, 所以,一路之上激情满满。边走边议,相见后,从何谈起呢?最后商定,从复核残废军人登记入手……。
行走约一小时后,我们便来到了北孔村村东头,巧遇一位憨厚热情的青年农民叫梁新民,带我们去了。
说着话,一会来到村中间路南一户农家,梁新民抬手一指,说:“这就是宋学义的家!”我抬眼一看,这是一座凹字形的街屋,俗称 “锁壳楼”。街门中开,院子空敞,没墙没栅,南面是无边田野,一目尽收;屋墙斑驳,雨痕道道。
梁新民在院子里高喊:“学义嫂, 县政府来人找学义哥了!”
一个操着河北口音的农妇迎了出来。梁新民介绍说: “这就是学义妻李桂荣!”李说:“学义去东地挖河了。”随热情地招呼我们到街屋坐下,梁新民跑去找学义了。
我们进到座北向南的街屋后,环顾四周,墙壁上的白灰几乎全部剥脱,道道雨痕从房檐垂到墙脚,正当间一张三条腿八仙桌,桌前两条矮长凳。靠西墙根一小堆玉米穗儿。东间有两张破旧木床,床上各有一条开花的破棉被,一家5口(已有3个孩子)就挤在这些破床上。门后墙脚一个黄土垒的锅台,李桂荣正在生火烧开水。
一会,梁新民陪着一位30多岁、满身泥巴的人走了进来。这个人个头不高,却敦敦实实;两眼稍斜,却炯炯有神;光头,上身穿着破棉袄,下身穿着单裤子,穿着露脚趾头的鞋子,手拿一根竹管旱烟袋,拦腰一条草绳,衬托得本来就已佝偻的身躯更显得驼了。看着这一切,我怎么也无法将他和我想象中的那叱咤风云的“狼牙山五壮士”的伟大形象联系起来,可梁新民却清清楚楚地介绍说:“这就是宋学义同志。”他便遂即离开了。
我俩匆忙迎上前去,一一同他握手。
由让同志首先将我俩做了介绍,说:“他(手指着) 是县政府民政科的张贺兆; 我是秘书科的叫陈由让。”接着我说:“我们是受县政府和李县长委派,前来看望你的。”学义连声说:“谢谢!谢谢!”接着,我们三个人又一起来到了街屋。
宋学义执意要我们坐在凳子上,他自己坐在门槛上。李桂荣分別给我们端上碗开水,怀抱着孩子坐在床上, 还有两个孩子依偎在她的身旁 。
我说:“学义呀,你家困难这么大,快立冬了,一家人还没穿上棉衣,怎么不向我们民政部门反映,弄点补助呢?”学义说: “要说困难,我们村比我家困难的户还多着哩!我好歹每月还有点残废金,比群众好多了。政府的关怀我感谢了,你们有什么事就直说吧!”
学义不肯讲自家的困难,我只好说:“你家的困难确实存在,政府一定帮助解决。现在全县正在搞残废军人复核登记,需要谈谈你的简历……。”
看来不爱多说话的宋学义,在我们问答式谈话方式下,开始说:他出生在1919年12月9日,沁阳北孔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爷爷、父亲,都是长年给地主扛长工,受尽苦难,双双英年早逝。哥哥被抓山西大同下煤窑,累死他乡。姐姐做童养媳,妹妹被卖徐州。婶母、堂弟被日冠用刺刀捅死了。学义6岁开始,就领着妹妹到处讨饭。16岁,到沁阳城一家面舖蹬大罗, 苦不堪言……。
说到此,学义哽咽不止, 我俩也都同他命运相连, 纷纷流下热泪。他说:“国恨家仇,一言难尽!”我安慰说:“学义呀!你参军又负伤,己尽到报效国家责任了!谈谈你是怎样参军的,好吗?”
此时,学义面带喜色,稍微缓了口气,说:“他是1939年参军的。是在逃荒、讨饭到济源王屋山的路上,遇到太行抗日游击队后,参加了八路军。1940年被整编到杨成武部队。”
我说:“老宋,那就请讲述一段你参加的最辉煌战斗故事,让我们听听吧?”我从正面切入,引向寻找壮士的话题。
学义仍执意不讲,说:“没什么好讲的!”我说:“不讲,政府怎么知道你是如何负伤呢?”在我们一再坚持下, 他沉思片刻,深深地吸了口烟,说:“好吧!你们是代表县政府来的, 我就只好讲了。经过的战斗太多了,就讲一讲在狼牙山,为掩护我团主力和党政干部及群众的顺利转移,进行的阻击战故事吧!”我俩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好!好!”我将自己坐的小凳子,向学义的面前靠近挪动了一下。
接着,宋学义同志开始讲述他亲身经历的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狼牙山战斗故事了。
宋学义详详细细讲述了狼牙山阻击日寇战斗经过; 讲述了五位壮士,在完成牵制任务,弹尽山险,在强敌面前,宁死不屈,舍生跳崖后,班长马宝玉丶战士胡德林、胡福才牺牲了,他和副班长葛振林被树枝掛住,身受重伤,如何一步步寻找到部队的; 又讲述了在反‘扫荡’结束后,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在一团驻地北娄山村,召开了庆功表彰大会,决定在光荣殉国的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烈士牺牲地,建立“狼牙山三烈士碑”;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代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宣读了嘉奖令,并亲手将军区党委铸有“坚决顽强”的五角星奖章, 给宋学义戴在了胸前等等。
李桂荣还拿出那个用红绸层层包裹着,珍藏了整整十载的残废军人证书,及金光闪烁的英雄奖章。宋学义五角星荣誉奨章,铜质,正面铸有“坚决顽强”四个横排大字,和“一九四一”“晋察冀军区政治部赠”两行小字,字行之间铸有勇士与恶狼直立相持的背景图案。
事也真巧。正在这时,忽听门外有人高喊:“宋学义,信来了!”是邮递员送来的河北易县北管头村宋学义岳父李广田寄来的一封挂号信。宋学义接过信后递给我说:“请你给念念吧!”我拆封给念了一下,大意是:“学义吾婿:中央开会,到处找不到你,前几天县里来人,让通知你赶快来一趟, 切切。岳父字。某月某日。”
不久,学义便带着全家人都去了,这是后话。
至此,亲见壮士其人,亲闻壮士事迹,亲目壮士奖章,终于寻找到了默默隐功于农村多年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同志。我们情不自尽地一齐站起来,先后紧紧握住学义同志的手,我说:“好呀!学义同志!终于找到你这个大英雄了!”
我全盘托出这次专程前来寻访英雄的底子, 笑着说:“学义呀!你返乡多年,虽因国内战事连绵,社会尚未完全稳定,但党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你们!最近上级指示,沁阳县政府专派我们前来查访,终于找到你了,这是沁阳人民的光荣!”
看了看太阳,时近中午了。我们又将话题,引到了壮士返乡后的日子。
宋学义同志返乡五年了,默默地在农村为党工作,其功名事迹毫不为人们所知,究竟是何原因呢?宋学义的回答是:“从来没有把奖章视为是自己的功劳!受党和毛主席的教育,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应有的精神,没有什么可向人夸耀的。要讲功劳与光荣,那是党的功劳,是全体反“扫荡”英烈们的光荣!自己只是做了普通一党员,普通一战士应该做的事情!”啊!我明白了,“默默”二字的真谛找到了。原来壮士心中常装“普通一党员,普通一战士”之“普通”二字,代替了“功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理想与事业之中了。
在两三个小时的谈话中,不时看到学义常用手捂着肚子,我问道:“你怎么了?”学义说:“还是在部队时得下的老胃病,跳崖后加重了,眼下天气冷了点,又犯病了。”“吃药了吗?”他说:“没有吃药,已经十年了,不要紧!”我说:“那怎么行?要保重身体,赶快吃点药!”
时近立冬,气温骤然下降,阵阵寒风袭来,一家人还都穿着单薄而又破烂的衣裳。桂荣身上,穿的还是六年前在河北老家同学义结婚时,添置的粗布衣,已经补了许多补丁,不但没有向国家要救济,而且还将有限的残废金拿出一部分,救济了村上的贫苦农民。抗美援朝开始后,又拿出七斗粮食,捐献给国家。今秋只收三石多粮食,生活仍然很艰难。我说:“学义啊!你一家人日子苦寒啊!”学义说:“只要大家日子过好了,共产党员受点苦,算不了什么!”“我们舍身跳崖为了啥呀?个人生命宁可不要,还不是为了祖国自由,人民幸福!如果处处只想着自己,那还叫共产党员!”
壮士非但不肯讲出“困难”二字,还又兴致勃勃地向我们绘制起北孔村发展蓝图了。他说:“我们村低洼易涝,盐碱严重,请县里派位技术员,帮助我们测量几条河道吧?”我回答说:“好!回去就给县长汇报,很快就给你们来人。”
同英雄在一起,有说不尽的话,叙不断的情。只因向政府汇报寻找到壮士的心情在急,不能久留了。
时已中午,学义夫妇再三挽留我们吃午饭,被婉言谢别了。乘着天空洋洋暖气,疾步返回县城了。
(三)
下午上班后,我向张光甫科长说:“我们终于登门面访到宋学义了。”张高兴地说:“不用细说了, 咱们一同见到李县长后,你们再详细汇报吧!”
我到秘书科叫来陈由让,我们三个人一起来到李县长的办公室。看到县长正在打电话,我们便又悄悄地退了出来。稍一会,通话结朿了, 我们才又进到屋里。 张科长说:“李县长!现在让张贺兆他俩将面见宋学义的情况,给你汇报一下吧。”“好,说吧!” 李县长说。
我主讲, 陈由让补充 , 向县长作了详尽汇报。李县长听后, 斩钉截铁地说:“你们登门寻访英雄的工作,做得细致、扎实, 很好!可以得到县政府的完全确认了。北孔村宋学义,就是上级组织要寻找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同志。”
遂即决定,县政府准备尽快召开慰问庆功大会。
李县长说:“宋学义同志找到了, 县政府要赶快召开慰问庆功大会。此事的筹备工作,就由民政科牵头去做吧!”张科长说:“好!”李县长接着说:“大会要既隆重又要节俭,地点就在北孔村。参加人员主要是北孔村群众, 县直学校也参加一些。准备点慰问金和物品, 到时候他要参加会议并讲话, 也要宋学义同志讲讲,等等。”
李县长最后说:“要抓紧时间,越快越好,等你们筹备好后, 就给他说一下。”张科长说:“好!”
至于派水利技术人员,到北孔村帮助测量河道的事, 李县长交待陈由让,速转告建设科, 赶快去办理。
此刻,又过了开晚饭时间。在我们同去伙房吃饭的路上,张科长说:“明天上午一同到民政科商量,怎样落实李县长交待筹备庆功大会的事。”
第二天上午还未到上班时间,民政科便聚集了很多前来办事的人们。我们三个只好临时转移到了县政府小会议室。张科长开门见山说:“事情太多了,你们俩先说说意见。”俺俩你一言我一语,说了一会。最后,张科长说:“咱们分头准备吧, 一头到北孔村去,请由让同志同村政府和宋学义,商定会场场址及参加人员事项; 另一头是在机关,准备慰问金、慰问品,书写大会程序及标语口号等,由贺兆去办理等等。”
过了两天后,一切筹备工作就绪。
11月5日上午, 县政府慰问庆功狼牙壮士宋学义大会,在北孔村召开。县长李华馨骑马来到大会,并讲了话。
从此,宋学义同志的名字同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迅速传开了。机关、工厂、农村,尤其是学校,经常请他作报告。狼牙山五壮士不朽精神,在全县、全国开花结果。
自此,在宋学义生前的整整二十年里,北孔村始终是我调查研究农村工作的重点村之一。我们之间因长期工作关系,历经风雨,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清如水,明如镜。打从1951年起,我在沁阳县先后担任县政府民政科员、人事科长、乡党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农村工作部长、县委副书记、笫一书记等职,同他先后担任北孔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及沁阳县和新乡地区革命委员会委员和省贫协委员期间,交往频繁。他那种淳朴、诚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作风,使我经常徒步来到北孔村,同他在田间地头,农舍茅屋,兴兴交谈,水乳相交,心心相印。
北孔村,在宋学义同志率领下,为全县学习毛主席著作,基层党组织建设,治理旱涝沙碱,发展经济,创出了许多好经验,曾多次在相关报刊登载,电台广播。
宋学义同志本人作为代表,曾光荣地出席北京全国烈、军属和残废、退伍军人积极分子大会;1959年10月,应邀到毛主席家里做客;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参加党的“九大”盛会等,受到毛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亲切接见。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同志因病治疗无效,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三岁(虚岁)。葬在沁阳烈士陵园,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学义病重和先后在沁阳及郑州153医院住院治疗期间,我曾多次前往探视,带去了县委及全县人民的关怀和慰问,给予了全力抢救。
英雄精神历久弥坚,红色基因代代相承。转眼数十年过去了,当年寻找英雄宋学义的经过仍历历在目,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感到无比自豪,是我们亲自找到了返乡多年、淡泊名利的宋学义。宋学义与战友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词称:五壮士“视死如归为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座谈会上,称赞狼牙山五壮士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这是党和人民对五位壮士的最高评价,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他们的不朽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强大社会主义祖国吸取正能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张贺兆
联系电话:13839068433
原工作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另附: 诗一首, 照片三幅。
诗:
<参观宋学义纪念展>感咏
张贺兆
七十年前将君访, 隐功故园事农桑。
狼牙高山唱英烈, 百姓口碑是奨章。
水乳相交二十载, 思君如故夜梦长。
壮士英名垂青史,红色基因代代扬。
张贺兆(左三)李桂真(左四)宋学义之子宋福保(左二)之孙宋晗(左一)儿媳(福保妻)李明(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