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韩窑,也就走进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里。
故事让韩窑充满魅力,让韩窑的人跨越时空之河碰触交流,让故事外的人感受韩窑人的悲欢。
我第一次走进韩窑是在2007年3月,那时担任太公泉镇(2008年攺为太公镇)人大办公室主任,作为卫辉市人代会工作人员,将一位参加了届内最后一次人代会的韩窑籍市人大代表护送到家。由于村落藏在十里河畔一条深山沟里,地平线上很难发现它的身影。据这位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非党女人大代表介绍,据村碑文载:清道光二十年时,村名下沙沟涧。120多年前,韩姓住此,打了几眼窑洞,改名韩窑。面包车在钻沟土路上行驶,颤拨得人脑袋时而撞住车顶,只顾拽着拉手,无瑕答话。女村主任自嘲地说:俺村自古有三多三难,这些年又添了个三快,三多是石头多,破房子多,光棍多;三难是吃水难,浇地难,找媳妇难;三快是车辆坏得快,危重病人死得快,临盆妇女生得快。三多三难不难理髀,这一路颤拨也让我领教了三快的谜底一一路赖。
谢天谢地,终于到了韩窑。眼前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站在村头的沟沿上,满村尽收眼底。全村78户,228口人,774亩耕地。只有两座现浇顶房,其余全是土坯房。我记得1987年地名普查时该村还77户,349口人,20年了,户数只增加了一户,人数却少了121口人。女村主任解释说,村里已经几十年听不到几次娶媳妇的嗽叭声,光倒插门、打光棍的就有几十个,女人出嫁后不愿意回娘家,男人倒插门没脸回家。村子虽紧临十里河,但属季节性河流,绝大多数年份都是满眼鹅卵石。村上吃水困难,全村吃水就一口水井,每天打水光水桶就得排几十米,“嘎吱嘎吱”的摇辘枦声音彻夜不息。村里没有卫生室,头痛脑热治疗也得跑十来里。仅有的一个小卖部强撑了几年,没人买东西也倒闭了。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一年挣不了几个钱。2014年,全村近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贫困户。
我敬佩韩窑人的耿直热辣,敬佩他们对于故土的虔诚。
那一次连去带回共两个小时,我一直沉陷在这片由七沟八岔和故事堆积的穷山沟里。此前我对韩窑的认识,只有民间传说《韩窑的来历》和属革命老区,那次以后,印象就鲜活生动起来了。
我再一次走进韩窑,是在2018年,作为太公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去检查农家书屋情况。女村委会主任告诉我,2014年以来,卫辉市人武部开始结对帮扶,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韩窑村经济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卫辉市人武部投资4.5万元更换了新水泵,铺设地埋水管4000米,新增灌溉面积100亩;投资2万元新建了一体化标准卫生室,开展了巡诊义诊、送医送药活动;为全村30多名学生捐赠了书包、图书等学习用品。为增加村集体收入,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积极帮助村上谋划发展产业,先后投资30多万元,以村集体名义入股卫辉市宝达食品有限公司,每年3万元固定收益归村集体和贫困户;协调争取资金330多万元,建设宝达食品有限公司二期房项目,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我为韩窑村的变化由衷的高兴,也为市人武部真扶贫、扶真贫感到由衷的赞叹。后来我知道,到2019年底,韩窑村的贫困发生率由64.03%下降到0.43%,村集体收入突破2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0.9235万元。
虽然这样的故事,我并不陌生。在太公镇这个革命老区,在卫辉,在新乡乃至全省全国,俯拾皆是。但我仍然对韩窑遇上了好时代、好对口扶贫单位而欣慰不已。
我再一次走进韩窑是在2022年。那年,韩窑已搬进郭坡新村。迎接我的是当年的非党市人大代表、女村委会主任,今天的韩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她满面春风地说,在“十三五”期间,太公镇党委、政府针对韩窑、郭坡、沙沟涧三个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村民住房条件差,村集体经济薄弱,就地发展后劲不足的特殊情况,在卫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强力推进总投资1.21亿元的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2020年对三个村524户1788口人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在区位优势较好的郭坡村。2020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重要部署,发出总攻动员。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领导机关对韩窑村高度关注并拨付专款,河南省军区党委多次研究韩密村帮扶工作并明确主要领导挂牌督战,山东省军区领导机关积极参与跨域帮扶,新乡和卫辉市军地各级全力以赴跟进帮扶,在太行深处打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新的战役,用短短数月时间完成韩窑村新建小区剩余居民楼建投,追加465万元实施“红星幼儿园”、“八一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爱民超市”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农田灌溉工程,使该村顺利实现了高质量脱贫出列,让群众如期过上了美好幸福生活。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军地携手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到2023年底,卫辉市人武部投资13万为老区建设军民连心桥一座,投入资金19.7万并协调政策硬化路面9600平方,彻底解决了百姓出行难的问题。投入70万修建挡墙护坡并加装栏杆,投入2万元对高压线路改造并新架设530米线路,三眼机井全部配套,满足500亩的灌溉需求,投入7万多元对育种基地集中连片治理,协调投资280万的国家级重点水土保持项目落户韩窑。并协助韩窑积极申报创建全军“百村样板建设对象”项目。与新乡市农科院和河南省英杰食品有限公司签约四方共建协议,把韩窑村作为英杰食品有限公司原材料供应基地之一。军地携手帮助韩窑村走在乡村振兴前列,携手打造新型军民、军地关系,谱写了双拥工作新篇章。军爱民来民拥军,近年来,韩窑村累计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8人,开展各类的拥军活动十余次。特别是吃水不忘淘井人,"(韩)窑变"不忘(市)人武部。过去韩窑人乞求老天爷赐福,每年冬至各家把包出的第一碗饺子供奉给老天爷,而现在,韩窑人那天把每家包出的第一碗饺子都送给亲人卫辉市人武部,这个民俗新风已经坚持了多年。
韩窑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而且拆旧房,建新楼,村民全部拎包入住郭坡新村社区,居住在安装电梯的楼房内,实现了水、电、气、网络“四通”,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社区配套完善建设了公厕、文化广场、便民超市、垃圾中转站和标准化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过去“上学难”,村里没有幼儿园和学校,村民需要把孩子送到十里河西的辉县市。如今,社区内建成了公办幼儿园,公办小学,基本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村里还成立了广场舞队、锣鼓队,并且多次在市、镇比赛中获奖。现在不少群众一有空就上文化广场,或随着音响旋律翩翩起舞,或拿着麦克风一展歌喉,或围着锣鼓切磋击打技艺……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庆气氛。
故事的意义,或许仅止于此,讲故事的人,借助故事讲出心事,听故事的人,通过故事看到自己。韩窑的浴火重生,何尝不是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缩影。如果故事是贯彻新思想,奋进新征程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让它们在中原厚土上四处流传,浸润生命,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作者:卫辉市太公镇政府 梁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