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交通工具的变迁甘良顺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个世界在不断变化着。每一次历史的变迁,都刻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城市里交通堵塞,人们习以为常。到了二十年代,乡村交通开始拥挤甚至堵塞,特别是春节期间车辆堵塞尤为严重。有人抱怨道路狭窄,也有人抱怨车多为患。甚至有人调侃地说:还是过去好啊,道路既不拥挤堵塞还环保。
调侃归调侃,真让你回归到从前,不知会作何感想……
七十年代,道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清一色的“水泥路”。自行车都很少见,从乡下到汲县城二十多里地都是步行。母亲三十块钱换一嘴牙,二哥用平车步行将母亲拉到汲县城里的医院牙科门诊咬牙印。停了几天,安牙的时候又用同样的方式给县城往返一个来回。如果路途再远点的话,人们无非在平车上套个毛驴。有一次去太公泉寺庄串亲戚,记得毛驴车上满满当当得坐了大大小小六七个人。有两个大人坐不上就在后面跟着跑,走了一段路后累了再轮换着坐。后来,所在生产队买回了一副马车轱辘及轮胎,又请木匠做了车盘,一辆崭新的马车问世。套上几匹马,大把师傅一甩长鞭,“嘚,驾!”简直神气的不得了。除了生产队运输用,私人也免不了借用一下沾沾光。
那个年代自行车少得可怜。谁家里如果有辆“飞鸽”或者“永久”牌自行车,就如现在家里面有了一辆“宝马”车一样,骑在上面潇洒自豪。谁买了一辆新车大都会在大众面前炫耀一番,大家也会围着车子指手画脚老半天。七十年代末期,去顿坊店高中上学,从家到学校五六里地,我和五弟这一天跑三个来回,都是步行。路上偶尔碰见谁骑车过来了捎带一下,就右手扶着后坐架,一个弹跳坐上去,既感激又高兴。
那时候,对自行车都非常爱惜,一般都不会外借,除非关系特别好。有一位同事买了一辆车,经常把车擦得锃亮。在路上如果遇到稀泥路段了,他赶快停下来,把车搬过这一段泥路,然后再骑上。遇到雨天人家一般都不骑。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他都会把车推进屋里,以免风刮日晒。有想借他车的人都不好意思张口。
因为买不起新车,我八五年花100元钱买了一辆二手“红旗”牌自行车。当时还没结婚的妻子骑着这辆车去汲县城里,回来的时候没想到坏在了半路,如何也走不动了,就丢在了黄土岗熟人那里。那次很是尴尬。
摩托车于1885年8月诞生。摩托车的前身其实是踏板自行车,直到有人突发奇想可以在自行车上安装汽油机。那时候有人骑着安装有汽油机的自行车,不用脚蹬,速度也比较快,真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摩托车普及到我们这应该是在九十年代。摩托车品牌有五羊本田、铃木、豪爵、雅马哈及钱江摩托车等。一辆摩托车价格不菲,好一点的将近两万元。曾经有人说,我的摩托车不会轻易地借出去,它是我半个家产啊!
九十年代后期,单位同事们由寥寥无几的摩托车发展到过半。2000年,同事1900块钱在新乡买了一辆据说是囤积的“力发”摩托车,还真不贵,就让同事跟我一起到新乡也买了一辆。这辆车子有点问题,就又便宜了三百块钱,1600块钱买到了手。回来的时候,怕在市区不安全,我们两人就推着出市区。有交警看到我们推着车,怀疑是偷来的,走到跟前询问,查验了发票才放行了。这是我的第一辆摩托车,也是我仅有的一辆摩托车。
其实我最早见到的摩托车是带偏斗的三轮摩托车。我的邻居在汲县公安局工作,他回家的时候总是骑着偏斗三轮摩托车。车子就停在街门口,每次都是大人小孩围了一圈好奇地观看。再后来就是开绿色吉普车回来,大人小孩仍是围了一圈指手划足。那个年代,人们很少出远门,没见过大世面,看到先进的交通工具怎能不感到稀罕呢!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私家车在卫辉几乎没有。那个时候经过卫辉的107国道,过往的车辆并不多,五米多宽的道路也不会出现车辆拥堵。现在再看到某一段存留下来的老国道,大家甚至怀疑究竟是不是曾经的国道。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越,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代步工具。新能源电动汽车也开始普及,即省油钱又操作简便。随着家庭汽车越来越多,公路上车水马龙,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里不得不限号。过去的年代“出行难”,现如今出行也“难”。不过,目前两轮电车、三轮电车家家户户再寻常不过。出行不远的话,要论便捷还是两轮的电车,遇见堵车,见缝而过,大街小巷往来穿行,成了众多居民“省时省力”的出行交通工具。
如今,从前的“永久”“飞鸽”“红旗”“凤凰”牌自行车很少见了。目前,取而代之的是赛车及共享单车。从最早时代的宠儿——自行车,到现在最受人们欢迎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时代以40年的时光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轮回。
交通工具的变迁,见证了时代跨越的历程,成为国家巨变、社会进步的一个生动缩影。时间还在不停的向前,我们在逐渐长大,成年,老去。一代人更迭一代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作者:卫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甘良顺